上周一,廣州市重大城建項目公咨委討論的首個項目廣州大橋拓寬工程,順利通過市府常務會議審議,計劃明年3月份動工。儘管周邊業主對此仍持反對意見,但仍決定接受這一決策,“讓事實來證明是政府錯了還是我汽車貸款們錯了”。一個原本因為反對意見而差點擱置的基礎設施項目,成功地通過公咨委的介入協調得以起死回生。
  能否在裝潢公共利益和個人及團體維權衝突中拋棄極端思維,通過協商和溝通謀取平衡,這是所有城市主政者的夢想。從2012年2月23日成立首個公咨委算起,目前廣州正在運作的公咨委總計有5個,分別是同德圍公咨委、廣州市重大城建項目公咨委、金沙洲公咨委、城市廢棄物處理公咨委、東濠涌公咨委。
  根據市委書記萬慶良和市長陳建華的近期表態,未來廣州還會在更多的公共事務中成立公咨委。南都記者逐一調查了上述五個公咨委運作以來的實際效果,發現在過去的兩年裡,這些公咨委在蹣跚前行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在諸如另一些公共議題中,公咨委又有些使不上勁———如東濠涌中北段綜合整治方案,在政府已經決定要上馬的前提下,留給東濠涌房屋二胎公咨委討論的空間只剩下如何打扮景觀和減少居民反對意見;城市廢棄物處理公咨委由於關註的主題過於宏大———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髮展現狀及發展趨勢,成立一年多也沒有促成某個具體問題的解決。
  此外,南都記者對比分析得失經驗後發現,獨立不受干擾的運固態硬碟作空間、微觀具體的議事對象、完善的內部組織章程,這些是公咨委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行政權力一旦破壞了這些前提,公咨委將無可避免地成為花瓶和擺設。未來市政府如要再推廣公咨委制度,上述經驗總結值得參考。
  本身是東濠涌公咨委主任、又對公咨委現象進行過深入研究的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總結認為,政研室、社科院、各種民意調查機構,已有的政府決策咨詢機構已經泛濫,但牽涉到具體項目的公眾利益時,市民就沒有了代言人,這正是公咨委發揮作用的空間;跟人大和政協等官方機構不同,公咨吳哥窟委的民間組織身份又賦予了活動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胡剛認為,政府既然創立了公咨委制度,就要創造條件讓其發揮作用,而目前最緊要的問題就是獨立的辦公經費,“起碼不能像現在這樣掛靠在某個政府部門下麵”。
  市政府也意識到這個難題,市長陳建華表示,正在研究將目前公咨委的辦公經費從財政撥款的方式改成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不久的將來,公咨委提供服務、政府支付報酬的這種名正言順的局面,或許可以實現。
  同德圍南北高架靠近田心村的工地,此起彼伏的噪音傳到十米之外的田心村居民樓里,儘管有些刺耳,但居民們的生活並沒有被施工打亂,帶兒孫散步的阿婆們休閑散步,幾名街坊坐在士多門前閑聊。
  如此場景實在讓人難以跟維權抗爭聯繫起來。雖然高架動工前已至少徵詢了三輪民意,滿足了各種街坊訴求,但讓人意外的是,一部分街坊忽然跳出來抗爭,控訴工地噪音太大,要求高架橋遠離他們的住宅,工地因此停工兩個月。
  類似的抗議曾導致無數的市政設施建設無疾而終,但這次情況有所不同了。因為,主要由街坊組成同德圍公咨委很快站了出來。公咨委主任韓志鵬,立即召集大家和市政府座談。雙方坐定後,政府代表第一句話就是說,理解街坊的訴求,“願意修改施工圖紙”,誠懇的態度頓時軟化了街坊原本強硬的態度。
  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政府願意將高架橋和居民樓之間的距離從最初的1米挪開到7米,給居民裝上隔音屏或者隔音窗,而街坊則放棄了逼政府取消工程的訴求。
  這僅僅是同德圍公咨委在過去一年半里化解無數矛盾中的一起。
  偶然中產生的新鮮草根組織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德圍公咨委的成立是一系列政府民間合力的偶然結果。2010年,剛剛履新廣州市長的萬慶良首站來此調研,讓同德圍在短時間內獲得市政府高密度的資源投入。2012年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韓志鵬為30萬同德圍街坊請命,讓他成為居民利益的最佳代言人。最後,市長陳建華一句“同德圍整治要全民參與”,直接促成了這個廣州首個公咨委的誕生。
  2012年2月23日,同德圍掛牌成立,首批成員只有20人,但大家發覺參與的街坊數量還不夠,隨後又擴展到37人。除了8名是來自人大政協、企業媒體的代表之外,另外29人全部是同德圍街坊,總占比78%。
  它的誕生也很低調,只是在同德圍街道辦多掛了一塊牌子,叫“同德圍地區綜合整治工作咨詢監督委員會”。它也沒有一個完善的組織章程,人員構成和日常運作都可以靈活調整,但這些簡陋卻孕育了它日後的成功種子:完全由街坊的草根力量主導,不存在被官方人員“代表”的可能;有一個既有威望又做事勤勉、既懂得爭取利益做事又有分寸的團隊領袖韓志鵬;最重要的,當成員內部意見存在分歧的時候,大家自發奉行“多數人自決”原則,和極個別偏激的訴求進行切割。
  “草根的、民主的、新鮮的”,韓志鵬如此形容它的特點。
  委員們成了神奇的拆“彈”專家
  成立之後,同德圍公咨委的首個任務是為市政府發佈的《同德圍地區綜合整治工作任務》收集公眾意見。短短一個月內,1029條群眾意見彙集到公咨委手裡。而市政府的重視態度是罕見的,每一條市政府都安排對應的行政部門進行解釋和回應。市長陳建華甚至讓韓志鵬帶著它們走進市府常務會議。純民間組織走進市政府最高決策機構進行平等對話,這創造了廣州的紀錄,在國內其他城市也未有先例。
  有了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同德圍公咨委再回去和街坊們協商時,迅速打開了局面:原本誰都不想離得太近的同德圍南北高架橋,經過三輪近十次討價還價之後,大家服從大局各自讓步,工程得以開工;一度因為小部分人抗拆被迫遷址的地鐵鵝掌坦站也回來了,新址只是往北移動了10多米,各方利益都達成了妥協;甚至但凡出現必引起居民對輻射恐慌和集體散步的變電站,公咨委都成功說服大部分街坊接受下來,如今它已經施工建成了一大半。
  眼看一個個過去足以讓市政府焦頭爛額、帶來維穩壓力的工程難題被輕鬆化解,負責工程建設的政府工作人員對同德圍公咨委和韓志鵬本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一次南都記者在採訪韓志鵬時看到,他甚至像明星一樣被四名政府工作人員拉住逐一合影留念。善良的同德圍街坊也對市政府投桃報李,在一次協調會上,一位居民邀請市長陳建華,“等整治工程都完工了,歡迎市長來我家裡做客。”
  “同德圍模式”讓各種公咨委誕生
  同德圍的成功引起了媒體和專家的強烈興趣,暨南大學教授胡剛首先對其進行了理論總結和概念升華,提出了“同德圍模式”,隨後這一名詞被媒體頻繁引用。此後半年內,各種公咨委密集成立,無論是成員構成還是職能定位,它們都模仿同德圍模式,純草根的民間組織、搜集民意並和政府進行協商對話。
  擔任同德圍公咨委主任這一年半,韓志鵬感受很多。在同德圍模式首次被提出的時候,他曾經非常冷靜,呼籲輿論不要捧殺這個新生事物,但隨著工作成績被政府和市民認可,他逐漸開始思索同德圍模式成功的核心。
  在他看來,同德圍公咨委能有所作為,首先是政府的身段擺得很低,工程一有問題馬上停下來和街坊對話,商量解決辦法,“以前政府推進工程的時候,可能心裡多少都覺得”我本身就是民心工程“,有什麼必要再認真聽民意,但這次政府態度確實不一樣。”
  而能做通街坊們的工作也是因為大部人都是講理的,偏激的畢竟是少數,“其實政府和公眾的矛盾沒那麼大,這是最根本的一條。”
  維權火藥桶的排險專家
  最早成立的公咨委,同德圍模式得到政府和市民認可
  同德圍公咨委
  出生時間:2012年2月23日
  體檢報告:廣州首個公咨委,一系列政府民間合力的偶然結果。它是“草根的、民主的、新鮮的”。完全由街坊力量主導,不存在被官方人員“代表”的可能;有一個毫無爭議的大佬韓志鵬;奉行“多數人自決”原則。團隊成員像一個拆彈專家,又像一個談判高手,讓政府和街坊能夠拋開意氣,以平和的心態互相還價,最終找到分歧的彌合之道達成雙贏。  (原標題:公咨委體檢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vvn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